云顶国际集团-4008云顶国际网站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7篇-云顶国际集团

时间: 吴泽 名人故事

很多小伙伴都会经常找一些经典的名人故事来看,以此来激励自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篇1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老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

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又因为那张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举止找不到工作。极度自卑的艾金森四处碰壁,苦恼至极,于是他整天消极地躲在房间里喝闷酒。

只有艾金森的母亲认为儿子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 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 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

艾金森从母亲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目光中站了起来。尽管后来的好长一段日子里,他找工作时依然碰壁,但他没有气馁,他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不是他无能,只是适合他的季节还 没有到来。

直到英国《非9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了艾金森的表演后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艾金森才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他饰演的憨豆先生由于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深受观众喜爱,于是他在英国迅速走红。

如今,艾金森“傻乎乎”地飞往全世界,这个穿戴整齐,但是头脑简单、常常闯了祸就落荒而逃的家伙,以《憨豆先生》大闹好莱坞的姿态进军洛杉矶,进行他擅长的“捣乱工程”。该片票房在欧洲已突破一亿美元,在美国公开放映时,亦好评如潮。

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篇2

熟识着名电影演员魏鹤龄的人都知道,他有个爱打瞌睡的毛病,只要一停歇下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能立即睡过去。为此,他曾闹出不少笑话。抗战时在重庆,他演话剧《重庆二十四小时》,他饰演的角色是受伤躺着的。一次演出时,他真的在舞台上睡着了,该他说台词时,竟是鼾声,惹得观众捧腹大笑。

解放初,魏鹤龄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周恩来一见他就关心地问道:“老魏啊,你还打瞌睡吗?还忘台词吗?”原来,当时在重庆工作的周恩来也知道魏鹤龄的这个毛病,记得这段趣事,并始终关心着他。

魏鹤龄憨厚地一笑,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

周恩来关切地拍了拍他的肩头,要他注意身体,多为人民演戏。

事后,魏鹤龄回到上海与夫人袁蓉谈起这件事,他眼中噙着热泪:“周总理的记性真好,连我爱打瞌睡、爱忘台词的事他都记得,而他要记的事又是那么多……”魏鹤龄什么都容易忘,唯独周总理对他的关怀永不忘。他一直牢记着周恩来的“”嘱咐,抱病演出,演了不少好影片、好话剧。毛泽东与周恩来曾两次接见他,并同他一起合影留念。在接见前,魏鹤龄生怕在这样重要的时刻也会打瞌睡,他叮嘱赵丹等同被接见的老朋友,务必在他欲打瞌睡前重重地拧他一把!有年夏天,周恩来请赴京开会的魏鹤龄和几个电影界人值同去家中做客。饭后,演员们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周恩来也与大家一起跳舞,见大家高兴,他心中也格外舒畅。

一曲舞罢,周恩来忽然发现魏鹤龄一人孤单单地坐在一边,似乎睡意又起,便走过去关心地问:“老魏,为什么不跳舞?”魏鹤龄惊醒了,他尴尬地答道:“我穿着短裤,与别人跳舞不礼貌。”

周恩来看了看他,笑了:“老魏啊,你干嘛不早说呢?”他立即让人把自己的一条长裤取来,让魏鹤龄换上。当魏鹤龄也起舞在欢乐的人群中时,总理抱着双臂笑得那么欢畅……

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篇3

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外表看上去与在城市打工的千千万万农民工没有任何区别,没有受过任何与演员这个职业有关的培训,也没有哪怕一点点在一般人看来是成功必须的一些“社会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城里人”亲戚,唯一有的只是一个要靠演电影来摆脱贫困生活的梦想。他的梦想实现的几率有多大?

当许许多多都市青年沉迷于港台、韩国的那些胡编乱造到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青春励志”电视剧,为剧中人物唏嘘长叹,继而感怀自己的时候,王宝强却用他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演绎了一个真实的青春励志故事。

“以前大家看到我,都‘傻根’‘傻根’地叫,现在他们都改叫‘许三多’了———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因为它说明我这几年的努力没白费。”王宝强特有的笑容中,带着些许自豪地说。

“我就是许三多”

让普通观众熟知王宝强的,是《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和《暗算》中的“阿炳”。在王宝强自己看来,“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的则是“许三多”。

王宝强说:“‘傻根’、‘阿炳’只能说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我不可能像傻根那样。而‘许三多’完全可以代表我王宝强,因为无论从举止还是内心,他是一个很丰富很现实的人,而且跟我很像。”

8岁那年,王宝强“决定不能在村里待一辈子,一辈子种地没意义,一定要出去闯。”于是他去了少林寺,因为深受李连杰电影《少林寺》的影响,王宝强以为去了那里就可以拍电影。

在少林寺当了6年的俗家弟子,除了练了一身“真功夫”之外,王宝强连“拍电影”都没有见过一次。这时,他才相信了寺里的和尚对他说的话:这里真的不是拍电影的地方。

16岁的时候,王宝强决定去“能拍电影的地方”——北京。当时,他的父母对他说:你这没头没脑的孩子能闯出个什么天地来?的确,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背景,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演员的训练,想通过演电影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当时看来他这个理想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北漂”生活是极端艰苦的。那时王宝强每天生活的主旋律是在北影门口等待一个群众演员的机会。如果等到了,每天可以挣20块钱,还有剧组的盒饭吃。这个机会不是经常有的,为了生活,王宝强就在北京的各个建筑工地上做起了农民工。

让王宝强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一个除夕。当时他口袋里只剩下2元钱,在这个举国欢度春节的时刻,他只能选择躺在工棚里睡觉,用睡觉来熬过那阵阵袭来的饥饿和孤独。王宝强说他那个时候从来不告诉父母他在北京做什么,只说自己挺好的,因为怕父母担心。

王宝强说:“我跟许三多的经历很像,他在当兵前被他爹叫‘龟儿子’,都不敢言语,我刚从老家到北京去做北漂时,也很懦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因为俺家是农村的,没有背景,没有条件。我做武行,却又长了一个苦瓜脸,他们都嘲笑我,说我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我很自卑,但也很好强,所以刚到北京那会,经常打架。”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李扬在众多的试镜资料片中看到了王宝强,于是,18岁的王宝强被选中出演处女作《盲井》。这部电影于20_年获金马奖“最佳新人奖”,20_年获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泰国金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王宝强说:“我很幸运,不光是因为我等到了机会,还因为这个机会是在我最单纯的年代降临的。我不敢保证,假如换了今天的我,我还会不会相信这个机会最终真的会到来。”

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篇4

春节前夕,一位“掏粪工”出身的书法家、“藏书状元”——魏林海先生,显得有些落寞和失意。他依稀记得,在10多年前,他每年的除夕或春节,都要去北大朗润园季羡林先生家,给他老人家拜年。

季羡林先生已于20_年7月11日,驾鹤西去。从此,魏先生再也见不到那位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人了。季老逝世时,他突闻噩耗,不禁悲从心来,痛哭流涕。当时,他写过一副挽联,亲自到设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季老灵堂前祭拜他,在八宝山的季老送别仪式上,他也特意赶去为季老送最后一程。

魏先生说起了在季老家拜年的一幕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至今仍是感激不尽。每年的除夕,魏先生都会带点水果等,去季老家拜年。季老不但不拒绝,反而总是热情地接待他。季老与他谈学问,谈做人,谈往事,一点架子也没有,老人家很是随和。每一次临走时,季老也都不忘送魏先生一些阿胶、西洋参一类的补品,让他带回家,送给他年迈的父亲,并嘱咐他代为问候他的父亲。魏先生告诉我说:“至今,我的父亲,也已经去世,不过季老礼尚往来、提携后进、尊敬长者、乐于助人的美德,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魏林海与六郎庄的几位书画爱好者,组织了一个书画展,登门找他认识的知名画家题词,却遭遇了“闭门羹”。他一气之下,就跑到了季羡林先生家,与季老说明了缘由,请求帮忙。季老不以为忤,爽快地为书画展题了字:“六郎庄农民书画展”,并将他的一本散文集,题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后,送给了魏先生。当时他真有受宠若惊之感,心里很是暖洋洋的,有说不出的感激。

魏林海与季羡林先生,有着10余年的交情。他被季老的学问和人格所深深吸引,一听说季老24卷本的煌煌巨著《季羡林文集》出版后,他用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千余元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一套,珍藏在家,并时时研读它,让他受益匪浅。

被季老称为“畸人”的魏林海先生,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是我的老朋友,今年已50多岁。记得10多年前,我在北大游学时,就在北大的废品收购点,经常看到他的身影。他爬在那堆积如山的废品堆上“淘书”,爬上爬下,搞得脏兮兮的,蓬头垢面,不过他每每都有收获,能够淘得很多书,然后喜笑颜开、乐滋滋地抱着一大叠旧书回家。由于都是爱书的缘故,我们彼此成为好朋友。

他家住北大西门外不远处的六郎庄,祖辈务农,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农民。令人痛心的是,因为“_”,他混到初中毕业后,整天造反搞革命,也没学到什么知识,因此失学,只得回家当农民。在田里干活时,村民侃《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他都闻所未闻,深感知识匮乏。他发奋要学好文化,立志做个文化人。

从此,凡是看到书籍,甚至有字的纸张,他都要一一收集,数十年如一日地买书、“淘书”,竟然成了远近闻名的“藏书状元”。我去过他六郎庄的家,家里除了书,还是书,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电冰箱、洗衣机等也没有购置。他发起组织了六郎庄的公益机构“文化乡村”沙龙,开展“北京土语”研究,与有关部门合作,准备把“北京土语”申报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魏林海先生,是20岁那一年,赶上了招工,成了海淀区环卫所的一名清洁工。他的工作是打扫街道和厕所,成了名副其实的“掏粪工”。“掏粪”这一工作,一般人也不屑于干,而他却很敬业,一干就是20多年。他的业余时间,就是到处“淘书”,拜访“文化人”,喜欢书法和藏书,至今已有不俗的成绩。如今,他早已办了内退,正全力以赴地从事于他所钟爱的文化事业。

魏林海是一位热衷“追星”的人,不过他从不追歌星与明星,追的都是文化名人。他拜访过臧克家、季羡林、任继愈、启功、李德伦等等文化名流。启功就曾为他题词“自强不息”,臧克家写了“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的条幅,勉励支持他。

在此写下大名鼎鼎的大学者季羡林与名不见经传的清洁工魏林海先生的交往轶事,也算是对季羡林先生的纪念。

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篇5

偌大的舞台中央,一个女孩,一头卷发,一袭飘逸的白色上衣,优美的旋律中,她正投入地唱着: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瘦瘦的她,声音却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有如磁石般的感染力,唱罢,台下是雷动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起立欢呼。

其实在排练的时候,她很紧张,也很担忧,甚至感觉异常疲累,这使她压力骤增,是否能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大家,她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她说,做自己,只要有进步就对得起自己。其实,这个舞台就是《我是歌手》第二季的舞台,在众多唱功了得的前辈中,她几乎在内地没有太多的知名度,但是节目播出后,却成为最大黑马,并凭借第一期的《泡沫》一夜爆红,第二期翻唱汪峰的《存在》,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于是微博粉丝陡增到260多万,人气直线飙升,很多人开始认识她,却意外发现她是“金鱼嘴”。

她1991年生于上海,4岁移居香港定居,成长于音乐世家,小时候与外婆居住,在家人的熏陶下,自小便热爱音乐,喜爱唱歌,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虽然她是香港歌手,但口音倒是很像海外歌手,因为身上有些“缺陷”:左边颚骨萎缩,令上下颚牙齿不能咬合,导致说话时会漏风,也因此成就了她独特的口音。

因为这个原因,小时候的她也曾经失望过,茫然过,甚至想放弃过,妈妈知道后,告诉她:有些缺陷是上帝送给你的礼物,善待它们,你将会另有意外的收获。于是,怀着那份对音乐的痴迷,也许是天赋,在20_年,她就在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夺得女新人奖金奖,这是该奖项历年来最年轻及第一位未成年的得奖者。

然而,成长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_年3月,从小引领她进入音乐世界的外婆因病去世,这是她第一次体验生离死别的痛,她备受打击,感觉天都塌下来了。5月,红馆演唱会又迫在眉睫,无形的压力,如一张网,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无论是亲人,还是工作,还是家庭、情感和生活,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折,她无法挣脱,也无法逃避,令她快要窒息。

偶然的时刻,她在《心经》中看到一则《我所鸟》的寓言,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大香山,有一种鸟名叫“我所鸟”,看到络绎不绝采果子的人,它总是悲鸣地叫唤:“这山是我所有!这药果是我所有啊!我的心实在痛苦,你们为什么要来夺取我的所有。”它昼夜频频呼唤,最终声嘶力竭,吐血身亡。看到这个故事,她想:如果盲目追逐着“我所有”,执著不已,一朝无常来到,我们究竟还剩下些什么呢?

在迷茫和痛苦的挣扎之下,她幡然醒悟,不能让父母和同事还有朋友们担心,她要调整心态,将每一个伤口,每一个心结,都借助音乐和大家分享。凭借着创作和信仰的力量,她开始急速地成长,开始蜕变,终于,有心人天不负,新专辑《xposed》成为这一切生命的记录,她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成熟,也更加光彩夺目。20_年5月,她凭这张专辑《xposed》获提名第24届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以21岁的年纪成为金曲奖有史以来入围最佳女歌手最年轻的候选者。

她就是香港红馆最年轻的登台歌手——邓紫棋,个人影音博客点击量超过6000万,香港90后创作型巨肺小天后,红馆开满10场演唱会最年轻华人歌手。

现在,她参加了20_年湖南卫视真人秀音乐类比赛节目《我是歌手第二季》。名气越来越大,有记者采访她,问她如何成功的。她笑笑说:“我每一天都会搜集新的歌,每一天都会不停地练习,每一次都会燃起唱歌的热情,我是歌手,我就做最好的歌手,我是自己,就做最好的自己。”

是的,如她所说,她是歌手,就尽心尽力,把自己交给舞台,做最好的歌手,她就会散发出不可替代的舞台魅力。

芸芸众生,每一朵花都会遇到狂风暴雨,但是,是花就要绽放,做最美的花;每一棵树都会遇到风吹日晒,但是,是树就要茁壮,做最参天的树;每一颗星都会遇到凄凄黑夜,但是,是星就要发亮,做最亮的星。

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谁,都或多或少经历岁月的洗礼,甚至生离死别的疼痛,或迷茫,或彷徨,或徘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会过去,只要心中怀着信心之花,相信生命就会绽放,就会大放异彩——要做,就做最优秀和努力的自己!

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篇6

“花钱比挣钱难太多”,在前不久遭遇“被逼捐”事件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9月15日在谈到公益慈善时发出如此感慨。

9月15日,北京大学首届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开学典礼暨北大光华银泰公益管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光华管理学院举行。马云受邀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天津港“8·12”瑞海仓库特大爆炸发生后,各界人士发起了一些爱心捐款活动,马云也受到格外关注。马云的微博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质问马云“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

在9月15日的演讲中,马云分享了自己对慈善和捐款的看法。他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家资源其实是有限的,企业家的第一责任应该是把钱花在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和财富上,如果不先把这个做好,就把钱捐出来,反而没好处。

马云指出,捐款还面临“我们把钱交给谁”的问题,现在中国的公益慈善缺乏基础设施、法律体系和整个人才体系的培养,而这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

“企业家的钱其实不是企业家的,”马云说,“有人说我是中国首富,但我认为首富的‘富’是负责任的‘负’。”

“一个人有一两百万很幸福,这是你自己的钱,但有一两千万时麻烦就来了,要考虑人民币贬值、投资的问题。”马云说,“当你有几个亿、几十亿的时候,千万记住这不是你的钱,这是社会委托你进行投资,这是对你的信任,是一种担当和责任。”

“怎么把这些钱管理好,而不能愚蠢捐出去。要等人才、组织、体系都准备好,才能去做。所以说花钱比挣钱难太多。”马云感慨。

“我最欣赏这种人,一个月工资只有200元,但能拿出1块钱去捐,甚至每天都捐1块钱,他们才是社会最了不起的基石。”马云表示。

“捐款是对的,不捐也是对的,但自己不捐让别人不捐是错的。”马云认为,捐钱改变的不是灾区,改变的是自己,你改变之后世界自然会改变。

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篇7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有两种境界,“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便是他的一种境界。这些年来,他慢吞吞“拉动网纲”,牵动了当今影视界的“一潭星星”,在世界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20_年4月15日,食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首映式当日,陈晓卿在朋友圈写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酸辣苦甜。舌尖,好久不见。”纪录片以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世界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

陈晓卿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五官端正,一张黝黑的圆脸,个子高高的。尽管走路时步子很大,但速度并不明显,给人的是一种“慢”的感觉。其实,他做事还真的慢。

早在20_年,陈晓卿就曾前后三次申报过《舌尖》项目,当时台里总是答复“题材好,但是没钱,等着”。可这一等就是20_年,直到20_年央视九套纪录频道成立,这个选题才得到台里450万元的重点投资。

而就是在这等待中,陈晓卿成了北京有名的吃货。他喜欢自己被人叫做“扫街嘴”,只要有一点儿闲暇,他就会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毯式地搜馆子,见到好吃的就记录下来。中国有一句话,“不怕慢,只怕站。”十年下来,在他手机里竟然储存了5600个饭馆的名字和路线,还有哪一家哪一个服务员态度好,哪一家哪样食材多煮几分钟味道会更好……

慢是一种持守,是一种专注,是一种信心,一种定力,是一份沉浸其中的心气,是一个生活体验越来越深刻的过程。而正是有了这份心气,遇事无论是好是坏他都没脾气。

20_年11月,央视《纪录片》栏目诞生,此是《见证》栏目的前身,陈晓卿曾任《见证》制片人。20_年底开始,《见证》被安排在后半夜播出,栏目编导张小幺曾哀怨地写道:《见证》播出时间是夜里,在大家睡了之后首播,大家还没睡醒的时候,重播也结束了。没有广告,纯粹的纪录片。甲说:那个时间连鸟都不拉屎了。乙说:干脆改名叫见鬼。陈晓卿的儿子因为在电视上见不到爸爸,对老爸同事的玩笑坚信不疑:爸爸就是“电视台看大门的”。而恰恰是这种没脾气的“看大门”的日子,让陈晓卿有了超凡脱俗的“舌尖功夫”。

在拍摄中,陈晓卿也是慢工出细活。40万公里行程、400个调研地点、150个拍摄地、1000小时高清素材,历时一年的跋山涉水和风餐露宿……他全都是“慢慢打理”。影片里出现的300多种美食,哪怕它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在被选中之前,都要几经考量。如摄制组本打算在千岛湖拍摄螺蛳,因为其品质优于一般地方。工作人员已经从养殖环境、打捞情况到去尾环节,看了一次又一次。后来有人建议再去看看“个头小,味道略苦,清凉解毒”即更有特点的开化青蛳。当陈晓卿去了一趟开化后,就决定舍掉千岛湖螺蛳。“开化青蛳完全是在干净的溪沟里自然生长的!”陈晓卿就是这样特别重视食物的生长环境。

“屈己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是陈晓卿的另一种境界:“不慢”——低调谦虚不傲慢不怠慢。

《舌尖上的中国2》投资1000万元,未开机便获得总数8931万元的冠名费用,开播10天后整个回报是投入的20倍,即高达2亿元。

而且影片已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主流的电视台进行播出,有更多国际上的观众能够通过主流平台的黄金时段看到中国,解读中国。然而,在不凡成绩面前,陈晓卿依然那么低调。

20_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l》第一集播出当晚,陈晓卿在新浪微博上放出海报,轻描淡写地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陈晓卿接受采访,高频词是“没有”——“没有,我对所有的美食都不怎么懂。”“真的没有什么心得……”这种谦卑与他的付出和片子取得的成功无法成正比。

无论是慢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不傲慢”,都是一种从容不迫、摒弃心浮气躁,有信心、有定力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能拉动人生的一潭星星为自己增光添彩……

346775
网站地图